“大家都不跟你玩了!”
在學校期間
遇到孤立同學的情況怎么辦?
近日,深圳一位老師
硬核發聲
霸凌不是玩笑,沉默就是縱容
“不是只有動手打人
才叫校園欺凌”
“不是只有動手打人才叫校園欺凌”
肢體欺凌:毆打、腳踢、掌摑、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體或者恐嚇威脅的行為。
語言欺凌:以辱罵、譏諷、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綽號等方式侵犯人格尊嚴的行為。
社交欺凌:惡意排斥、恐嚇、威脅、逼迫、孤立他人,影響他人參加學校活動或者社會交往。
網絡欺凌:通過網絡或者其他信息傳播方式誹謗他人、散布謠言或詆毀他人、惡意傳播他人隱私。
面對校園欺凌應該怎么做?
不做受害者
1.不攜帶較多的錢和手機等貴重物品,不公開顯露自己的財物。
2.前往廁所、樓道拐角或者學校附近巷子等校園欺凌多發地時,盡量結伴而行。
3.與同學友好相處,寬容、理性、平和解決矛盾,不采用過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平時加強身體素質訓練,以便在危險的時刻保護自己。
不做欺凌者
故意毆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財物、故意非法傷害他人的行為有可能構成我國刑法中的尋釁滋事罪、強制侮辱罪、搶劫罪、故意傷害罪等。
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觀者
1.拒絕煽風點火,拒絕成為欺凌者的“幫兇”。
2.拒絕當事不關己的旁觀者,適當對被欺凌者表達同情和關心。
3.在能力范圍內施以援手,幫助被欺凌者。
4.及時向老師、家長報告,甚至報警。
1. 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激怒對方,可以向路人求救,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必要時采取正當防衛。
2. 受到欺凌后,不要沉默或報復,要把事情告訴父母和老師。
1.保持冷靜,與學校和老師溝通,必要時采取法律手段保護孩子權益。
2.鼓勵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際關系。家長要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際關系能力,這對校園欺凌的影響能產生緩沖作用。
1.日常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設立心理輔導機構,時刻關注學生們的動向,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家長。
2.對于校園欺凌受害者,校方應立即組織醫療救助、心理干預、司法協助等;對校園欺凌的加害者,校方一定要通報其家長,給予嚴肅批評教育,在法律的范圍之內予以適當懲處。
“學生被孤立”
從來不是小事
同時,根據《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對于學生實施“惡意排斥、孤立他人,影響他人參加學校活動或者社會交往”的行為,教職工發現應當及時制止;對于可能被孤立的學生,上述部門規章明確規定,“教職工應當關注因身體條件、家庭背景或者學習成績等可能處于弱勢或者特殊地位的學生,發現學生存在被孤立、排擠等情形的,應當及時干預。”
對待“孤立”等苗頭性欺凌問題,教師第一時間站出來制止,并開展相關教育、懲戒活動,本是防治校園欺凌的應有之義。而由于校園欺凌本身往往是背著老師、家長做的,“群體孤立”更是一種極具隱蔽性的精神暴力,其他人很難發現。即便老師發現了,“孤立”這種看似“不嚴重”的行為也很難得到重視。部分教師慣用“各打五十大板”的調和策略,或是象征性的口頭警告,這種做法非但不能斬斷欺凌鏈條,反而可能讓集體孤立的主導者獲得變相鼓勵,讓旁觀者學會沉默服從。
深圳教師的“霸氣宣言”,本質上是將“群體孤立”從“灰色地帶”拽進陽光之下,除了規則警示外,更明確了自己的態度:“孤立他人”不是小事,對任何形式的校園欺凌都堅決“零容忍”。而這種絕不“和稀泥”的剛正態度,本身就是培養學生正義品格的教育現場。只有教育者不回避矛盾、立場堅定地明確是非,讓“三觀正”的老師教育出一群“三觀正”的學生,“群體孤立”這類精神暴力方能失去滋生的土壤。
來源:央視網綜合羊城晚報、國家應急廣播
中國教育新聞網、司法部官網等
編輯:黃鈺璇
審核:王 珺 劉亞偉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