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半天計劃”倡導全學科自由閱讀,特別是基于問題和主題的閱讀,旨在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批判性思維。在傳統教育中,學科的分割往往將知識割裂為孤立的碎片,而跨學科閱讀則通過主題式學習將這些碎片重新整合為一個整體。
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實驗二小作為“每周半天計劃”的試點學校,在三年級圍繞“一棵樹的價值”實施了跨學科閱讀活動。孩子們圍繞“樹”這一主題,推動文學、科學和藝術三大類學科的融合,教師設計出“文學共情-科學探究-藝術表達”的閱讀課程結構。
學生通過“文學之樹”建立與樹木的情感聯結,在“科學之樹”中進行多感官的科學探究,并在“藝術之樹”中感悟藝術的療愈功能,提升美的鑒賞力和表現力。
基于問題的閱讀設計為兒童提供了多層次的學習支持,不僅幫助他們構建對自然的多維認知,還通過適應性任務和真實場景實踐,促進其認知、情感和社會能力的協同發展。
跨學科閱讀的核心在于通過問題作為紐帶,將知識轉化為探究工具,激發兒童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聯想,從而在認知的無盡擴展中持續激發兒童的潛力,讓他們的可能性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生長。
兒童天生喜歡通過動手實踐來學習,探索真實世界是他們學習的最佳方式。動手實踐不僅能幫助兒童掌握知識,還能提升其動手能力。而“每周半天計劃”的核心設計就是鼓勵學生走出校園,進入自然和社會的真實場景解決實際問題。
兒童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往往會在探索中提出各種問題。在深圳灣紅樹林的生態探索活動中,三年級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為什么紅樹林被稱為“海岸衛士”?紅樹林與候鳥之間有何共生關系?為什么深圳灣的候鳥種類越來越多?面對這些問題,老師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式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展現出的獨特創新方法令成人都感到驚嘆。
總的來說,“每周半天計劃”為兒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正是在這樣的實踐中,在真實世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不斷發現新天地,挖掘潛能,激活更多可能性,并將逐漸成長為面向未來的創新者。
“每周半天計劃”不僅是知識實踐的場所,更是兒童社會情感生長的沃土。通過走進大自然,兒童能夠與自然親密接觸,緩解“自然缺失癥”,并喚醒生命的感知力。
在實踐中,孩子們通過山林徒步、濕地探索、動植物觀察等活動,重新與自然相融。
例如:在紅樹林探秘中,一名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的學生在觀察昆蟲和采集標本時展現出驚人的專注力;在世博園的植物觀察活動中,一名自閉癥兒童發現了一顆植物的種子,并主動向老師提問,積極繪制自然筆記,展現出極高的主動性,令老師們深感觸動。自然不僅是兒童學習的對象,更是情感療愈的媒介——通過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孩子們在愉悅中提升了認知韌性,變得更加勇于探索未知。
研究表明,同伴群體間的互動交流對兒童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甚至比父母的影響還要顯著。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同伴關系是其社會化進程中最為關鍵的關系之一。
“每周半天計劃”鼓勵兒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在這種合作式學習共同體中,兒童通過對話、交流和協作完成相關任務,學會尊重他人,促進彼此發展。這樣的探究活動最終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滋養可能性生長的沃土,由此推動兒童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