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野圭吾的
《解憂雜貨店》里
只要寫下煩惱投進入口
次日就能收到治愈回信
……
近期,深圳師生將
“解憂雜貨店”搬進現實
融入貼近學生生活的創意
開了一家“情緒交換商店”
在深圳技術大學附屬中學,“情緒交換商店”設有“快樂收集箱”和“情緒垃圾箱”,學生們可以在卡片上寫下自己在生活中的好情緒、感到快樂的瞬間,也可以留下自己的壞情緒或困惑,以此作為“貨幣”,交換一張相反情緒的卡片。
▲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情緒卡片。
這個小小的商店
為什么能成為同學們
心靈的棲息地呢?
我們一起來看
在高中學習階段,同學們常常面臨著學業壓力、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挑戰,深圳技術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學生莫司蕾回想起自己剛升入高中時的狀態,結交新朋友、適應學習節奏都曾讓她感到無措,“為什么不提供一個平臺,讓大家傾訴自己的情緒?”
于是,莫司蕾和學校心理俱樂部成員展開反復討論,有了開一家“情緒交換商店”的想法,他們希望設置“匿名通道”和“不匿名通道”,以供同學們卸下負擔,盡情表達。
在學校心理老師匡玉英看來,朋輩力量是巨大的,學生最了解自己的情緒,知道問題的解決方案。她說:“‘情緒交換商店’有助于學生在交流中傳遞正向情緒,宣泄負面情緒。”
▲同學們在“商店”里交換情緒。
不久前,“情緒交換商店”正式開張。“情緒垃圾箱”里,同學留下的情緒大多和人際關系、學業壓力有關,如考試沒有發揮好、交不到好朋友等。
“快樂收集箱”則充滿了生活里的閃光時刻和暖心鼓勵,“當主持人被夸了”“開學交到了好多新朋友”“你很棒!”一來一回的交換中,學生的情緒自然流動了起來。
當把自己的好情緒分享出去,同時又從他人那里獲得壞情緒的分擔時,一種無形的情感連接便在同學們之間建立起來了。
這種情緒交換,不僅是簡單的卡片互換,更是心靈的慰藉與溫暖的傳遞。它讓同學們在釋放自身壓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支持,從而更加積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
“自己淋過雨,我們也想給別人撐把傘。”活動中,莫司蕾留意到一名同學在寫不匿名的“壞情緒”時,頭低著,眼眶紅紅的,仔細一看,還有淚水在眼眶里打轉。莫司蕾直接走過去,聽她講述了自己不開心的遭遇,不斷安慰她,幫她樹立自信。聊天的過程中,莫司蕾看到她的臉上漸漸露出了笑容。
“情緒交換商店”里,還有一塊貼滿了彩色便利貼的白板。同學們拿起筆,在便利貼上繪制出屬于自己的情緒表情。
有的同學畫出了燦爛的笑臉,代表著他們在校園生活中的美好時光;有的同學則畫出了淚流滿面的表情,訴說著成長過程中的委屈和不舍。每一個表情都是同學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它們匯聚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情緒世界。
在這個獨特的情緒宣泄和交流平臺,情緒不再是被壓抑在心底的秘密,而是可以被分享、被理解的寶貴財富。每一次紙條的放入和取出,都像是在編織一張無形的情感網絡,將同學們的心緊密相連。
“情緒交換商店”就像一個避風港,幫助同學們在疲憊時能找到慰藉。無論是情緒交換的奇妙過程,還是白板上情緒表情的展示,當看到自己的情緒被他人接納和理解,當從他人的情緒中獲得共鳴,那種心靈上的觸動是無法言喻的。
每天下午放學,深圳技術大學附屬中學的心理活動室都會涌進一批學生,搭建積木、畫油畫、玩沙盤、聽歌、在宣泄室練拳擊、找心理老師進行專業心理咨詢……總有一種方式能讓學生放松心情。對學生來說,每天都會開放的心理活動室就像“樹洞”一樣。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學校還針對情感PUA、犯罪心理學等熱門話題展開教學。
日前,一曲藝術與心理的交響曲在深圳市龍崗區平安里學校“演奏”。該校舉辦“情緒森林學生作品展”,來自各年級的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自然地涂抹成一幅幅畫,有靈動的線條、有斑斕的色彩、有獨特的造型。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則舉行了心理游園會,簽到啟航、心聲港灣、游戲冒險三大區域交織著挑戰與樂趣,點燃學生的參與熱情。
一直以來,深圳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形式,鼓勵各學校構建有益身心健康、人際聯結的教育生態,促進中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來源:深圳晚報(記者 王宇 實習生 李美慧)
深圳技術大學附屬中學
編輯:黃鈺璇
審核:蔡金花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