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國家出手了
新增“網絡保護”專章,明確規定政府有關部門在預防和干預沉迷網絡方面的職責,以及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學校、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各方面預防沉迷網絡的義務。
明確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控制使用時長,保護視力健康,防止網絡沉迷。
明確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網絡文明和防止沉迷網絡的教育,預防和干預學生過度使用網絡。
明確要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時間;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
……
教育部《關于預防學生網絡沉迷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信》:家長應做到“5要”
一要善引導,重監督。家長須強化監護職責,養良善之德,樹自衛之識,戒網絡之癮,辨不良之訊。
二要重表率,立榜樣。家長須重視網癮危害,懂預防之策,遠網游之害,讀有益之書,表示范之率。
三要常陪伴,增親情。家長須營造和美家庭,增親子之情,理假日之樂,廣健康之趣,育博雅之操。
四要導心理,促健康。家長須關注子女情緒,調其心理,堅其意志,勇于面對挫折,正確利用網絡。
五要多配合,常溝通。家長須主動配合學校,常通報情況,多交換信息,早發現苗頭,防患于未然。
預防青少年網絡沉迷,專家來支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郭開元:全社會應形成合力
我們要理性看待青少年沉迷網絡現象,不要將其標簽化、污名化,它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行為和心理問題。在信息時代,作為數字原住民,接觸和使用互聯網是青少年的重要權利,因此不能一味禁止,要堅持特殊保護和優先保護未成年人原則,從完善法律、革新技術和提高素養等多層面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同時,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父母的媒介素養培訓,提高他們對青少年上網行為的指導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公益廣告等形式廣泛宣傳網絡沉迷的預防和防治措施,普及科學干預網絡沉迷的方式,消除社會公眾對網絡沉迷的理解偏差。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長海:履行家庭教育職責
首先,做好統籌規劃,在賦予子女手機使用的權利時與子女約定手機使用時限等具體事項,約定臨時上交手機的事由和合理流程。
其二,做好防微杜漸,在子女使用手機時間較長時,利用戶外運動、家務勞動、社交活動等分散其注意力,堅定地對過度使用手機的行為說“不”。
其三,做好親子溝通,家長要學會講故事,聯系身邊事例幫助子女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其四,做好正面榜樣,所有家庭成員都要遵守手機使用的管理規定,家長帶頭遵守規定,主動用閱讀、運動等正能量活動充實自己的生活。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倪端宇:青少年要融入現實人際交往
孩子年齡越小,大腦的可塑性越強,特別是6歲之前,是大腦的神經發育和認知發育的關鍵期。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網絡,腦神經元之間的功能連接就強化在虛擬空間,現實交往的功能就自然削弱。
青少年自身也要正確認識網絡,多參加戶外活動,積極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融入現實人際交往。當出現網絡誘惑時,要及時抵制,提醒自己轉移對網絡的注意力。
最后一起來學習
教育部送給大家的
“防迷網”三字文
↓↓↓
內容來源 | 綜合自《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央廣網,微言教育、共青團中央微信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