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30,位于深圳蛇口的微波山公園,幽深靜謐、草木蔥蘢。公園前立著12字招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朝陽中金光閃閃。
短短40多年,平地起高樓,漁村化都市。如今,地處南國之濱的“創新之城”深圳,已成為中國最具未來感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近日,《中國教育報》
“跟著課本讀中國”欄目
循著課本中的文字記載來到深圳
課本里的深圳是什么樣子?
讓我們跟隨他們的鏡頭
一起探尋這扇改革開放“窗口”的
奮進之路
深圳育才二中教師劉成強表示,育才二中有些學生的祖輩,改革開放之初就來建設深圳,可謂是這座城市從小漁村變身大都市的見證者。
在深圳南山區的一幢民宅里,70多歲的盧海桐、李錦蓮夫婦講述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在“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的參觀過程中,宏大的歷史敘事與老人的生動講述,一點點重疊。
展覽入口處,一尊通體黝黑的“拓荒牛”雕像格外醒目。牛低著頭,前腿躬,后腿蹬,倔強不屈。再往前走,是深圳國貿大廈建設中的圖景。這是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一個標志性工程,它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紀錄,被譽為“深圳速度”。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敲響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等有標志意義的歷史場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等激蕩人心的標語,既為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做了注腳,也生動記錄了深圳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敢為天下先。
此時,劉成強正帶著育才二中的學生在這里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展館中的陳列,恰好回應了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部分內容:“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這一嶄新的試驗很快取得明顯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幾年內,建設成為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看著學生們認真瀏覽展館內展品的樣子,劉成強說:“我們育才二中很多學生的長輩都是特區的建設者。正因為有了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魄力,和他們凝聚起的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如今的深圳才從一片灘涂地,發展為高樓林立、山海相連的濱海新城。”
回程時,汽車穿行在濱海大道上,599.1米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392.5米的中國華潤大廈……一棟棟高樓呼嘯而來。1998年就來到深圳市育才中學的司機譚啟發,每走一段就說:“當時這里還是海……這里也是海。”
40多年來,深圳不斷深化改革,創造了1000多項改革的“全國第一”;對外開放水平和層次不斷提升,深圳港已成為全球第四大集裝箱港;創新成為深圳的標桿,逐漸形成創新、創客、創投、創業的“四創聯動”創新體系。作為珠三角地區核心城市之一的深圳,也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
40多年來,深圳人披荊斬棘、埋頭苦干,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才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人民在世界發展史上創造的一個奇跡。
初代模型機、消費無人機、行業無人機,密密麻麻擺滿了大疆公司威新展廳。育才二中的同學們異常興奮,他們穿梭在不同的無人機之間,饒有興趣地觀摩。很多學生還靈活地操作著小巧的手機云臺、口袋相機。
“學生們有沒有了解過大疆的故事?起初,大疆只是一個小規模的無人機制造商……如今,大疆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無人機制造商。”劉成強的話音剛落,育才二中學生蔡宜澎就說:“我也想研發出一款產品,讓全世界都能看到我們的‘中國智造’。”
在大疆展廳觀摩時,墻面上的一組數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2015年起,大疆開始舉辦RoboMaster機甲大師賽,如今已吸引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614所高校參與,為行業輸送了5萬名人才,并研發了97門產學研課程。
為一睹RoboMaster機甲大師賽的風采,他們跟隨劉成強和學生們來到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那里有一支名為“南工驍鷹”的機器人戰隊。
“你們想試著操作一下機器人嗎?”“南工驍鷹”戰隊成員金朝喆問。
“想,想……”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
在學生們的遙控指揮下,機器人在賽道上威風凜凜地穿梭著,甚至還能跳起來,學生們忍不住發出“哇”“哇”的贊嘆聲。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學生多數來自外省,此前很少接觸科創領域,更別說機器人了。幾乎是剛進大學,他們就被“南工驍鷹”戰隊吸納了。
2016年,教師戴坤添開始帶“南工驍鷹”戰隊打比賽。他發現,很多學生通過機甲大師賽,鍛煉并提升了提出問題、定義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也一直在致力于通過比賽,讓學生接觸更多機器人前沿知識,培養一批動手能力強、具備創新創業能力與工程思維能力的綜合素質人才。”戴坤添說。
在育才中學科創教室,高二學生柯欽艦熱情洋溢地介紹他們的科創作品“御火飛鷹”:“我們的偵察滅火小分隊包含兩種機型,分別是偵察機和滅火機。偵察機負責提供火場信息,滅火機負責控制火勢……”
這是他們為備戰第十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萌芽賽道而準備的作品。在第八屆萌芽賽道中,育才中學科創團隊的作品“智能書包”榮獲“創新潛力獎”,并已準備投產。
同一時間,在育才二中科創教室里,科創團隊的成員們正圍繞“AI鷺候鳥生態基地”項目的難題進行試驗。
“我們已經失敗8次了,難度實在太大,能不能放棄這個項目?”一名學生問道。
“已經嘗試了這么多次,再試驗幾次或許就能成功。”蔡宜澎鼓勵大家說。
深圳的未來,要交棒給誰?當然是今天的學生,他們是深圳未來建設的后備人才,而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育。
1983年,隨著蛇口工業區的建設,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的前身——育才學校破繭而出,它是蛇口最先矗立的樓房之一。如今,藍白相間、手風琴結構的教學樓,依然傳遞著獨特的美感。這所因改革開放而生、隨改革開放而興的學校,也繼承了蛇口工業區敢為人先的基因。
2021年,姚曉嵐擔任育才教育集團黨委書記,他帶領教師們重新梳理學校歷史,建成了新校史館和校史長廊。輝煌的歷史文化印記,被鐫刻在學校的角角落落,變成了激發學生自豪感的教育資源。
“作為與深圳這座城市同步發展的學校,我們要培養學生勇于改革、敢為人先的氣魄,不畏困難、敢于挑戰的創新精神,以及開放、包容的胸襟和氣度。”這是姚曉嵐的愿景。而科創,正是育才教育集團培養學生的一扇窗口。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深圳需要怎樣的人才?人工智能發展速度遠超預期,必須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2023年,深圳出臺《深圳市義務教育人工智能課程綱要》,將人工智能課程定位為“一門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課程”。與此同時,去年開始,深圳開始落實每天一節體育課,并加大學生藝術素養和思辨能力的培養。
▲深圳育才二中學生上課情景
離開育才二中時,科創教室走廊的墻上,一張少年的照片格外引人注意。少年叫盧睿言,已獲得多項創新編程和機器人大賽的獎項。其家人介紹,盧睿言愛看各種機器,愛問問題,從小對科技感興趣。“希望他能掌握新技術,為咱們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要求,正在成為深圳加速發展的“強引擎”。
來源:中國教育報
(記者 紀秀君 劉盾 陳經宇 楊文軼 趙彩俠)
部分圖源: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
編輯:賴素麒
審核:蔡金花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