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為走向生活做準備的。我們的課程只有回到生活的現場,才能為孩子們未來走向生活做好素養和能力的準備。”
教育,讓世界變成教材
從教室到社會
如何拓展學習場域?
如何架起校內與校外教育的橋梁?
如何讓課程回歸生活?
在近日舉行的2024光明區
“科技·生態·幸福”教育高質量發展
展示交流活動上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
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
張志勇教授深度探討了
拓展學習場域的教育革新
一起來了解
張志勇認為,現在教育改革面臨核心素養培養、課程改革、育人方式變革的三大難題。核心素養是在解決問題的實踐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知識水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必須在解決問題的真實過程中去培養,而不是在學科知識的講授中培養。這意味著,只有把學科的課程和主題架構的課程兩者統一,才能把知識的傳承與素養的培養統一起來。
▲光明區長圳學校的學子走進光明水質凈化廠,聆聽工程師介紹水質凈化的完整流程。
▲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學子走進“光明湖”,體驗水庫工程師的日常工作,學習如何識別和防治白蟻。
他表示,我國教育的育人方式正在進行深刻變革,但要注意,研究性學習應該在各個學科中開展,不能脫離學科的教育,這就要求學校加強課程的綜合性。
學科知識的課程與問題主導的素養課程是割裂,甚至對立的嗎?張志勇認為并非如此,而將兩者聯結的紐帶就是生活,這也是目前課程教學改革的第一個取向。此外,通過項目和主題實現課程組織方式的革新、倡導綜合學習都是國際上被廣泛認可的課程改革取向。
▲大鵬新區葵涌第二小學的學子走進壩光銀葉濕地公園,對話百年古銀葉樹,學習保護生態環境。
▲深圳市洪湖小學的學生在戶外實踐課上學習捕捉細節,創意表達洪湖公園的自然之美。
張志勇談到:“不是先把知識掌握了再去探究和解決問題,而是在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這是教育改革面臨的非常大的挑戰。”
此后,張志勇分享了三種高回報率的教育方式,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任務驅動的項目式學習、問題驅動的探究式學習、問題解決的服務式學習。這三種教育方式都在校外實踐性教育中得以體現。所以,張志勇認為,校外實踐性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素養教育的必由之路和育人方式變革的科學路徑”。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學子走進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探秘科學前沿。
張志勇表示,校外實踐性教育就是讓課程回歸生活現場,是在真實問題驅動下的情境化、體驗式、建構式學習。
▲深圳市福永中學學子走進高交會,通過看、聽、逛、學,了解科技發展成果和全球前沿技術。
“校外實踐性教育帶來的是學習動力系統的變化,是自主建構的學習,而不是灌輸的學習,可以持續讓孩子在感興趣的學科里邊探索,最終實現知識學習和素養形成的統一。”張志勇談道。
▲深圳中學坪山創新學校的學子走進坪山區比亞迪總部,感受未來出行方式的革新與潛力。
他還特別提出了“智慧復演理論”,即讓孩子們經歷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知識發現和作品創作時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式,“這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規律”。
那么
學校該如何探索
校外實踐性教育的可行之路?
張志勇給出了建議
一是建立1.5公里體驗學習圈,利用好學校附近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
二是把室內的學科學習和校外實踐性學習統一起來,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校內學習效率的極大提升,為校外實踐性學習提供了更大空間;
三是每個學科都要開展校外實踐性學習,要把校外實踐的學習看作是每個學科教育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
四是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實踐教育鏈。
來源:深圳商報(記者 吳吉)
圖源:各區教育局 南方都市報等
編輯:黃鈺璇
審核:姚 平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