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太平洋咖啡廳內,香港高中學子與在前海創業的“港青姐姐”間的問答引發陣陣笑聲,這是香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學生內地考察首發團(下稱“首發團”)參訪深圳前海過程的一幕。
4月3日至4日,香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香港公民科”)學生內地考察首發團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帶隊,率領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漢華中學250名香港高中學生來粵交流,開啟為期兩天的廣州、深圳考察。
4日下午,香港教育局副秘書長陳慕顏及香港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葉秀媚帶隊到訪深圳前海,參訪了前海國際會議中心、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Bays work加速器等多地,還參觀了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展覽,了解特區建設歷程和發展成就,感受香港人在內地的發展機遇。深圳市教育局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關蘇,前海管理局副局長文娉陪同考察。
首發團參訪前海
“創業”元素吸引香港高中生
深圳前海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則是青年創業的基地。
香港學生在參訪中與在前海創業的香港青年進行熱情的互動交流分享,在互相了解中,增強對大灣區的認識,了解港澳青年在前海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
“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里,夢工場應該是最接近我們青少年的項目之一。”香港漢華中學高二學生莫凱霖聽完分享后表示,與香港相比,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的選擇、空間和機遇要多很多,因為這里可以接觸到來自全國不同城市、多元化的機會。
而讓莫凱霖印象深刻的是,咖啡廳主辦人也是從香港來的創業青年。見到他們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獲得很好的機會,發展自己“天馬星空”的想法,她對自己未來發展的空間也多了一層想法和視角。
香港漢華中學高二學生曾俊然也表示,這樣的機會很難得。在前海展示廳,有專人介紹前海不同區域的不同功能,讓香港人知道如何發揮自身優勢,來到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做些什么,讓他覺得很受用。
香港設立內地交流學習課程
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香港公民科是香港三年制高中課程核心科目,其前身是通識教育科,旨在讓學生透過學習關于香港、國家及當代世界的課題,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強化國民身份認同。
同時,該學科通過讓學生研習經濟、科學、科技、環保等范疇的不同課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能力。學科課程架構包括內地考察部分,提供機會讓學生實地了解國家的發展現況和人民生活面貌。
“感覺這次整個行程很緊湊、也很豐富。同學們在參觀的同時,要拍照、記錄、做功課,回去還要做課題研究。”香港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校長袁廣業表示,這是學生們第一次來到前海,但他發現學生全程聽講都十分認真、專注。同時,兩地教育部門做了很多準備,讓整個行程很順暢。
“這次能帶學生來考察和學習,對他們掌握國情很有幫助。”香港漢華中學校長關穎斌表示,在國情學習方面,感性的認知比起上課的效果要大很多。他也希望通過這次參訪,增加學生對大灣區的感性思考,將來為國家發展出一份力。
關穎斌還提到,這并非他首次來前海,但每次來都有新的感受。“前海發展非常快速,商業中心崛起、夢工場發展越來越大,證明這里的就業機會、發展機會很大。希望前海繼續加強與香港合作,成為帶動大灣區發展、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關穎斌說。
根據廣東省教育廳與香港教育局達成的意見,自今年4月起,香港教育局將陸續組織香港高中學生赴內地開展交流學習。全省開設22條考察線路,其中,深圳有5條線路,將有約160多個團、2萬余名高中學生來深參訪前海、深圳市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市坪山區東江縱隊紀念館等。
香港高中生內地考察以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為主題,包括創新科技、文化遺產保育、歷史文化及農業科技等內容,內地考察行程路線設計多元化,如參訪博物館、古跡文物、中學和企業,開設專題講座等等,通過多樣的活動讓香港高中學生身臨其境了解當地的生活與文化。
來源:南方日報(記者 蔡敏玲)
部分圖片: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編輯:賴素麒